第六講 普通話輔音及聲母
主講:王玲玲
一、輔音的發音部位
發輔音時聲腔都要形成一定的阻礙。阻礙是由聲腔中的活動部分和固定部分接觸所形成的,接觸點不同,發出的輔音音色就不相同。因此,我們可以根據發音部位的不同給輔音分類。聲腔活動部分和固定部分的接觸點一般可以分為十一個,這十一個接觸點可以根據聲腔活動部分的不同分為六大類:
1.唇音
①雙唇音:下唇和上唇接觸形成阻礙,如,“八”、“媽”里的[p]和[m]。
②唇齒音:下唇和上齒接觸形成阻礙,如,“發”里的[f]。
2.舌尖音
舌尖在聲腔中最為靈活,可以前伸,可以上翹,從下齒背到硬腭都是舌尖能夠接觸到的地方,舌尖音可以分三種:
①舌尖-齒音:舌尖和上齒尖接觸形成阻礙,也可以前伸到上下齒之間,和上下齒尖同時接觸,因此稱“齒間音”,如山東莒(ju)縣話“叔” [Tu]
②舌尖前音:舌尖和上齒齦接觸形成阻礙,如,“答”、“拿”中的d、t、n。發這種輔音時,舌尖也可以和上齒背接觸,甚至同時可以和上下齒背接觸,在聽感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。
③舌尖后音或卷舌音:舌尖翹起向硬腭前部接觸形成阻礙,舌尖翹起的程度不同,接觸硬腭的部位也不相同,如果接觸的部位比較靠后,和硬腭接觸的就不是舌尖上部而是舌尖的背面了?梢韵仍囍屔嗉獾肿↓X齦或齒背發出[s],然后隨著發音舌尖逐漸翹起,就變成了[§],舌尖放平,又變成了[s]。
3.舌葉音
舌葉音只有一種,即“舌葉-齒齦音”,舌葉和齒齦接觸形成阻礙。發音時,舌面向硬腭靠攏,除舌葉和齒齦接觸外,舌面的邊緣也比較用力,和上臼齒接觸,氣流只從舌葉和齒齦之間出去,如,廣州話“詩” [Si]、英語she [Si]都是舌葉音。廣州話發音部位比較靠前,英語比較靠后,而且往往同時圓唇。
4.舌面音
舌面的面積比較大,可以分為前、中、后三部分:
①前舌面-前硬腭音:“舌面前音”,舌面前部與硬腭前部接觸形成阻礙,如,普通話“西”。
②中舌面-后硬腭:“舌面中音”,舌面中部和硬腭后部接觸形成阻礙。元音[i]的舌位最高點也在舌面中部,只要再把舌位略略提高一些,和硬腭接觸,使氣流受到阻礙,就是輔音性的舌面中音了。先試著發元音[i],隨著發音逐漸抬高舌面,直到舌面受到阻礙,開始時只產生比較輕微的摩擦聲,就是半元音[j];到摩擦聲比較強烈時,就完全變成了輔音。
③后舌面-軟腭音:“舌面后音”,或“舌根音”。舌面后部和軟腭接觸形成阻礙,一般接觸在軟腭前部,即軟腭和硬腭的交界處。如,普通話“姑”、“喝”里的[k] 、[x]。
5.小舌音:
小舌也是聲腔中可以活動的部分,但它只能隨著軟腭移動,或是受氣流的沖擊產生顫動,自己并沒有獨立活動的能力,小舌音形成的接觸點常見的只有一種:
①舌根前-小舌音:簡稱“小舌音”。舌根前部和小舌接觸形成阻礙,接觸點一般在舌根和舌面的交界處。先發舌面后音g、k,把發音部位后移一些,就是小舌音了。
6.喉音
喉音是從咽腔到聲帶這一段聲腔發出的聲音,可以是舌根和喉壁接觸形成的阻礙,也可以是喉部自己緊縮形成阻礙,后者的發音部位要比前者更靠下一些。
①舌根-喉壁音:簡稱“喉音”,舌根和喉壁接觸形成阻礙,當我們用力呵氣的時候,喉部往往發出摩擦的聲音,就是喉音[h],如果同時聲帶顫動,就是濁喉音。
二、輔音的發音方法
聲腔由氣流暢通變為形成阻礙,一定要有一個動程。這個動程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階段:⒈發音器官的活動部分開始向固定部分靠攏形成阻礙,成為“成阻”階段;⒉形成阻礙部分的肌肉保持一定時間的緊張,使阻礙持續,稱為“持阻”階段;⒊活動部分脫離固定部分,肌肉放松,阻礙解除,稱為“除阻”階段。在動程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阻礙方式來發音,就形成了不同的輔音。分析輔音的發音方法,就是看在整個的動程中阻礙的方式以及其它方面都發生了哪些變化。
1.阻礙方式
輔音的阻礙方式指的是氣流通過阻礙時所采取的方式,主要有以下6種。
①塞音:持阻階段阻礙完全閉塞,使氣流無法通過,聲音短暫間歇,維持到除阻階段,阻礙突然放開,氣流驟然沖除,形成極為短暫的瞬音。由于發音時阻礙必須完全閉塞,因此稱為“塞音”或“閉塞音”。如,b、p、d、t、g、k,發音時構成阻礙的上下部位靠緊,然后氣流突然沖破阻礙,爆發成音。
②擦音:持阻階段阻礙并不完全閉塞,讓氣流擠出去形成湍流,產生紊音。由于氣流擠過阻礙時必然發生摩擦,因此稱為“擦音”或“摩擦音”。語言中常見的十一種發音部位都能產生擦音。如,f、h、x、sh、r、s,發音時,構成阻礙的上下部位靠近,留下窄縫,氣流從窄縫中擠出,摩擦成聲。擦音通過阻礙時,由于持阻階段沒有完全閉塞,氣流要比塞音弱一些,擦音的持阻階段時間可以任意延長,只要氣流不斷,就一直有聲音。到除阻階段,阻礙解除,聲音自然消失,和塞音一發即逝、無法延長的性質很不相同。
③塞擦音:成阻階段阻礙完全閉塞,氣流無法通過;進入持阻階段后阻礙略略放松,讓氣流擠出去產生摩擦,形成一種先塞后擦的音,稱為“塞擦音”。塞擦音中閉塞部分和摩擦部分結合得很緊,一般把它看成是一個發音動程。如果把塞擦音延長,就變成了擦音。塞擦音的發音部位一般都在中舌面之前,舌面之后的塞擦是比較少見的。如,j、q、z、c、zh、ch發音時,構成阻礙的上下部位開始靠緊,然后氣流沖開一條窄縫,接著從窄縫中擠出,摩擦成聲。塞擦音是塞音和擦音緊密結合形成一個語音單位。
④鼻音:成阻階段口腔里形成的阻礙完全閉塞,但軟腭下降,打開氣流通往鼻腔的通路,在持阻階段氣流能順利從鼻腔出去,形成鼻音。鼻音是可以任意延長的。一般鼻音都是濁音性的,發音時聲帶顫動產生周期性聲波,因此有它的特殊共振峰模式。如,m、n,發音時口腔發音器官構成阻礙的上下部位靠緊,軟腭下降,打開鼻腔通路,氣流從鼻腔通過發出聲音。
⑤邊音:舌尖形成阻礙不讓氣流通過,但舌頭兩邊或一邊留出空隙,讓氣流從舌邊流出,這樣發出的聲音稱為“邊音”。和鼻音一樣,一般邊音都是濁音,有它的特殊共振峰模式,邊音是“l”。舌尖形成阻礙的部位可以在齒齦,也可以在硬腭前部。
三、清濁和送氣
發輔音時,聲帶可以處于兩種狀態,一種是聲帶不顫動;另一種是聲帶顫動,產生濁音,如m、n、l、r。前者稱為“清輔音”,后者稱為“濁輔音”。一般輔音都可以有清濁兩套。
擦音可以任意延長,在發清擦音時只要在持阻階段讓聲帶顫動起來,就變成了濁擦音,用這種辦法可以不斷發出[f-v-f-v-f]或[s-z-s-z-s]等等清濁交替的聲音。塞音和塞擦音不能任意延長,(塞擦音延長就變成了擦音),清濁之間的分別就沒有擦音明顯,可以先在前面加上一個同部位的鼻音,在鼻音之后聲音不要中斷,后面的清塞音就變成了濁塞音,然后捏緊鼻孔不讓氣流從鼻孔出去,反復練習幾次以后,放開鼻孔,同時取消前面鼻音,繼續保持聲帶顫動,就是濁塞音或濁塞擦音了。
在漢語方言里,只有江浙、湖南和閩南一些方言有比較豐富的濁塞音、濁擦音和濁塞擦音。吳語大多數方言也有清濁對立,成為吳語的一大特色,如:閉[pi]-弊、搭[tA]-達[dA]、街[kA]-茄[gA]、蝦[ho]-下[úo]。蘇州話也有清濁對立,但蘇州話的濁塞音和濁塞擦音在發音時聲帶實際并沒有顫動,只是在除阻之后喉部產生一股摩擦性濁氣流[ú]和元音同時發出,并不是典型的濁音,這種情況被稱為“清音濁流”現象,F在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逐漸消失,“部”和“布”變成同音,只有在音節連續時還保持它的濁音性,如在“分布”和“分部”中“部”和“布”仍舊保持著原來清濁的分別。
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是清音,普通話21個輔音聲母里除4個濁音聲母外,其余17個都是清音聲母。